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我在长安等风,也等你

张天伟演示微型“动态龙”风筝。

张天伟重新绘制“螃蟹”风筝机械传动原理草图。

“秦始皇万里长城”风筝放飞瞬间。 受访者供图

“秦始皇铜车马秦俑军阵”风筝的头部模型。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 武丹摄

在天气晴好的也等你春日,相约着去放风筝,长安等风任谁看来,也等你都是长安等风一件浪漫的事。

这不,也等你从收到邀约的长安等风那天起,张天伟老人就一直盘算:“咱长安的也等你风,多数时候都不适合放我这风筝。长安等风这次要是也等你风力合适,我就展示个‘大家伙’;要是长安等风风力一般,就放个小的也等你……”

东风送暖,“拂堤杨柳醉春烟”;春风肆意,“鸢飞蝶舞喜翩翩”。4月8日,咸阳湖畔,第五届咸阳渭河国际风筝节如期举行,85岁高龄的张天伟却因身体欠佳未能赴约。

错过一场春风,张天伟十分遗憾。但没能看到张天伟的动态风筝,却成了更多人的遗憾。

“张老师是陕西动态风筝创始人之一。他自研自创的动态风筝,是咱陕西风筝的一个招牌,在全国、全世界都有名呢!”陕西省民俗体育协会主席、中国风筝协会理事杨坤说。

带着好奇与期待,风筝节结束后,记者走进位于西安市莲湖区的张氏动态风筝工作室,聆听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天伟和动态风筝的故事。

■ 春风一线引飞鸢

手中一根线,是总裁强宠替嫁妻春天的召唤,也是千年历史的牵系。

风筝起源于中国,中国的风筝史已逾2400年。关于风筝的起源,大体有3种传说,斗笠、树叶和帆。其中,墨子造鸢、鲁班制鹊的记载和传说,最为源远流长。

据传,我国第一只“木鸢”出自墨子之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云:“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后来,墨子将制作风筝的技术传给学生鲁班。鲁班发明的“木鹊”比墨子制作的“木鸢”更加精巧。这些在《墨子》中有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至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后,我国开始出现纸做的风筝,史称“纸鸢”。

“五代李郑于宫中做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据史实记载,晚唐、五代时期,“风筝”之名开始流传。

风筝曾被用在军事上作侦察工具,还有测距、越险、载人的历史记载。《渚宫旧事》记载:“(鲁班)尝为木鸢,乘之以窥宋城。”因此,风筝还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墨子、鲁班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飞行器的科学家和制造家。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梁武帝时,侯景围台城,简文尝做纸鸢,飞空告急于外,结果被射落而败。台城沦陷,梁武帝饿死,留下“风筝求救”的故事。

长期以来,风筝以丝绸绢绵为主要蒙面材料,是宫廷、达官显贵的稀有玩物。直到蔡伦发明造纸术,风筝才传到民间,逐渐成为老百姓春日踏青放飞的玩具。

在唐代时,放风筝发展为深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诗人元稹在《有鸟二十章》其一中描绘“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展示了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情景。唐人《纸鸢赋》中也描绘了百姓放风筝的情景:“抑之则有限,纵之则无穷;动息乎丝纶之际,行藏于掌握之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已掌握放风筝的技巧。

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可见,在此时,放风筝已成为清明时节的民俗活动。

盛世大唐,万国朝拜,中国风筝相继传入朝鲜、日本及东南亚、阿拉伯、欧洲等地。元代,即大约13世纪时,意大利马可·波罗自中国返回欧洲后,风筝传遍世界各地。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把风筝称为中国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

在查阅风筝历史时,记者发现,在明代,我国曾出现过一种“非纯风力传动的动态风筝”,但相关史实记录少之又少,制作技艺基本失传。

幸运的是,20世纪80年代,在长安,风筝大师张天伟匠心独运,以风为动力,将风轮、齿轮、曲轴、连槽、抠臂等机械传动装置与竹扎纸糊的传统手艺巧妙结合,独创出风力机械传动的动态风筝,为中国风筝续写新的传奇。

■ 巧夺天工“动态龙”

张天伟成长在西安市开通巷的一个风筝世家,10岁时就在父亲指导下制作完成了一个长2米、宽1.6米的平板风筝。当时这个风筝被邻居借走在和平门外放飞的时候,还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初中时,张天伟从课外书上读到天津风筝艺人魏元泰制作“公鸡斗架”风筝的故事后,对其敬佩不已,从此也在心里种下“做动态风筝”的梦。

然而,张天伟先后从事木模工、钳工等工作,远离风筝制作。直到1984年,山东省潍坊市首次举办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的消息,才唤醒了他心中的梦。恰好,他所供职的西安互感器厂接到制作春节城墙灯展展品的任务,让他大展身手。“我做了一个机器人造型的花灯,头可以转,嘴可以开合,眼睛能切换远近光。”张天伟说,机器人花灯的成功,给了他做动态风筝的信心。

1986年4月,加入陕西省风筝协会的张天伟受邀参加潍坊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风筝邀请赛。“在潍坊我大开眼界,见到了许多‘长龙’风筝,很漂亮。但‘长龙’都只是随风飘动着尾巴,主体部分不能动。我想象中的动态风筝至少眼睛或舌头能动。”没有参考,张天伟决定自己探索。

然而,制作动态风筝比普通风筝要复杂得多。起初,张天伟在图纸上反复推演,始终没有找到“动”的办法。直到有一天,正在做工的他看到了机器上的齿轮,瞬间有了灵感。“我就是搞机械的,齿轮的传动原理最熟悉不过了。用齿轮!”他说。

说干就干!画草图、设计动作、推演传动原理……张天伟沉浸在探索的快乐中,不知疲倦地进行一次次试验、安装和拆卸。

“传动装置是动态风筝的关键。”张天伟说,“做齿轮,我尝试了好多次。最初,我使用的是0.1厘米厚的不锈钢,但这个材料有点硬,不好弯;后来,我又选择薄一点的预涂感光板,但还是没有成功。无意中,我发现易拉罐的材质合适,就把易拉罐的盖子剪掉,旋转着剪出一个长条窝成圈,然后用钳子夹出一个个锯齿,就做成了一个齿轮。”

做好齿轮,张天伟又忘我地投入到机械传动原理草图的绘制中。得益于长期的工作经验,他对物理和数学知识的运用驾轻就熟。在外人看来最“头疼”的绘制草图,在他手里竟变成制作动态风筝最轻松的一个环节。

“定好主轴的位置,装上风动轮,在风动轮的轴上安装一个小齿轮作为主动轮,再带动一个大齿轮。同时,在大齿轮的轴上弯制一个曲柄,由曲柄带动连杆等结构连接到需要活动的部位。这样风一吹,大小齿轮相互作用,风筝就动起来了。”张天伟说。

为了让记者看得更直观,张天伟从内屋取出一个制好的“龙头”,手持风筒模拟自然风对着它吹起来。“你看,龙嘴里衔的这个明珠是风动轮。风一吹,齿轮咬合带动头部转动,左边长一点的曲轴带动下巴开合、舌头伸缩,右边短一点的曲轴带动眼睛左右转、眉毛上下动,龙须、耳朵、腮帮子都跟着在动……”

重重机关,环环相扣。方寸间,巧手下,一个活灵活现的龙王似乎真的“活”了起来。在此情境下,张天伟手中“动态龙”风筝的龙头已不再只是风筝,而是一个匠心独运、制作精良的工艺品,诠释着一份追求极致、坚守品质的非凡匠心。

■ 等你启封续传承

“打架的公鸡”“张牙舞爪的螃蟹”“浩浩荡荡的秦始皇铜车马秦俑军阵”……在张天伟的工作室,各式各样造型精巧、动作精妙的动态风筝挂满了墙。30多年来,张天伟已潜心创作出10多个系列造型精巧、动作精妙的动态风筝。

其实,除了动态风筝,张天伟制作的平板风筝、立体灯笼风筝都十分惊艳。大半辈子的“风筝生涯”,他已经把风筝“玩透了”。当记者问起动态风筝与传统风筝有什么异同,张天伟认真地科普起来。

传统风筝一般分为硬翅、软翅、板子、串子、伞形等几类,有平面的和立体的,按地域和风格又分为潍坊、天津、南通、北京等地方派别。近年来,人们还给风筝附加上其他装置,如加上音响的“鹤琴”“锣鼓”,加上灯光的“灯笼”,还有携带零散装置的“送饭儿的”等。

“选材上,动态风筝与传统风筝差异不大,风筝的骨架基本都以竹材为主,蒙面材料选用洋纺绸、丝绢、薄尼龙绸、杜邦纸等,绘画颜料选用丙烯、品色等;两者不同是,动态风筝增加了机械传动装置,需要铝合金、铜或不锈钢薄板等金属和胶木板,操作起来大有不同。”张天伟说。

他介绍,制作动态风筝,要根据风筝骨架各部分要求劈出不同粗细薄厚的竹条,依照图纸将各部位竹条在酒精灯上烤弯,制成所需形状,然后再绑扎,同时还要进行机械传动零部件的精细加工。最后将二者合一,方完成风筝骨架的制作。

但这些都建立在图纸的基础上。制作动态风筝,第一步是根据设想的题材按比例画出机械传动原理图纸,设计动态部位,并画出零部件图。

“就是这第一步,限制了张氏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因为制作动态风筝,最需要创造力。”张天伟坦言,“这些年我收过一些学生,有一个能照着图纸把风筝做出来,但不能创新,还达不到传承人的标准。还有一个学生为我的几个作品申请了发明专利,尝试用碳纤维材料代替传统的竹条做风筝骨架,借助乐高的形式推广动态风筝,进行‘产业化’,但实际操作下来成本太高、质量难以把控,也搁置了。”

近年来,在碑林区文化馆的积极组织下,张天伟多次参与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为中小学生展示风筝上的视觉与艺术交汇、传统与创新融合的非遗魅力。

“现在,有不少大学生对动态风筝感兴趣,我很高兴。我去过中央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同学们热情很高。”张天伟表示,如果有人愿意传承张氏动态风筝制作技艺,他一定毫无保留地传授。

为了让动态风筝走得更远,如今,张天伟仍天天赶往工作室,伏在工作台上,用纸笔将制作动态风筝的步骤一步步写下来,并详细阐述风轮、齿轮之间的科学原理,记录参数设置,附上重新手绘的机械传动原理草图。目前,张天伟已经手书6万余字,完成了6个风筝的文本记录。

“非遗是很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希望未来有一天会有人再次翻开这些记录,用心且有创造性地将动态风筝继续传承下去。”张天伟说。(记者   武丹

分享到: